【新闻报道】
排汗保健成春季健康热门话题,中医专家详解祛除风寒湿热的科学方法
> 端午节刚过,北京市各大医院的中医科几乎都被排长队患者挤满了,在年轻人中,一通求祛除体内"湿寒"的中医药膳以及传统艾草浴需求正悄然升温。
---
「生活中常听人谈'除湿气'、'祛寒气',我每周都坐诊30例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关节不适患者,其中近四成与体内'湿'、'寒'症状相关。」来自北京市中医院的王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。
随着气温变化,许多人开始担忧体内湿气、寒气积聚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。科技日报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数据中了解到,去年春季全国超过600万人次选择中医药方法应对季节性疾病。中医药网报平台数据显示,今年春节期间,与祛寒除湿相关的中药方剂搜索量比平时上升了420%。
---
「冬病夏治」的理念正在都市白领圈中流行开来
「原来每天喝两杯咖啡解乏、排汗,现在已经改成了桂枝茶;我母亲推荐我的艾草浴室,在家里就能做传统艾灸」,在深圳打拼的95后互联网工程师小黄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春分刚过,全国多地已有中药铺和养生院推出定制化的中药浴包、药茶配制服务。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刘芳介绍:「传统中医药理念认为,人体若有风寒湿热之邪,应因势利导,结合体质差异选择对应的祛湿、寒驱、热清方案。但当前最大问题是,不少市民营养误区严重,反而加重体内湿热平衡破坏。」
---
记者走访多地收集数据,发现民间盛行的一些排寒除湿方法虽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,但也暗藏风险
记者注意到,市面上出现了多种产品以"排寒除湿"为卖点,包括驱寒精油、中药足浴包、艾灸仪器等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,2019年一季度全国发生的中医误用事件中,有12%涉及自行用药导致的中毒甚至危及生命。
伦敦中医药大学教授Francis Woods教授在采访中表示:「中医确实在调理身体方面有其科学性,核心在于理解阴阳平衡和经络系统。但民间流传的许多'祛湿'产品存在概念混杂、剂量不当的问题。」他特别强调:「现代人常将湿热混淆,导致重复用药无效甚至中毒。」
---
---
全国中医院防治科主任李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解释道:「冬季是治疗'寒湿'的理想时节,通过贴敷、针灸、药浴等手段,可以有效调动人体阳气,提升免疫力。但具体方案必须因人而异,建议市民找专业医师辨证施治。」
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《2019年中医药健康服务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,且每年以约20%的速度增长。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专家建议:普通市民不应盲目追求所谓"排毒"或"排寒",而是应通过饮食调整、适度运动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专家还特别提示:药物调理需要循序渐进,有些中药材虽然常见于火锅、饮品中,但直接大量使用反而可能对肝肾造成负担。
---
祛除体内多余的湿寒确实关系到人体健康,但作为普通民众,更应通过正确途径科学应对季节气候变化,同时传统医学价值的再认识应当在专业指导下进行。正如北京市中医院的刘院长所言:"中医讲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,在祛除风寒湿热的路上,找准方法比盲目冒进更为重要。"
(科技日报北京讯)